重庆老人捡一宝剑,专家建议其上交,他却将
《古悠悠行》:“白景归西山,碧华上迢迢。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海沙变成石,鱼沫吹秦桥。空光远流浪,铜柱从年消。”
华夏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在如此漫长的岁月中,所沉淀下来的文物必当数不胜数。但因为时代的战乱以及人为的影响,很多东西都消失不见,这对于现如今的考古者以及国家来说都是莫大的遗憾,毕竟这些文物对研究古代历史、古代文化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一部分文物的消失是因为人为的影响,而这样的消失也绝不可能永远消失,总有一天会现身于世。就如重庆有一老人,他捡到一把宝剑,专家建议让其上交,但他却没有听,反而还把百万宝剑磨成了菜刀。
事情发生在重庆市城口县高观镇,在那里有一位六十多岁的老汉名叫易守祥,这天和往常一样他要前往偏远地区放牛。放过牛的人都知道,在放牛时需要时时刻刻照看牛群防止遗失。他把牛赶往草坪上,自己则坐在一间废弃的老房子旁休息照看牛群,坐下后的他发现前面草堆中有一块生锈的铁片,于是便走过去把它捡了起来仔细端详。
原来是一把长剑,因为常年与空气接触,剑的上面已经有了明显的铁锈,但仔细看还是会发现上面的字迹,可易守祥文化程度不高,所以也不认识这种字。虽不认识字,但他还是能辨别事物的好坏,这把剑一看就不是寻常物件,于是便把它带了回去。回到家后的易守祥正巧碰到了同村的人,同村的人仔细看后让他最好拿去鉴定。
因为这把剑看似不像普通的剑,应该是有一定的来历,听了这番话后易守祥便决定去看一看。几天之后易守祥拿着这把剑去找了专家,经专家鉴定表示这把剑应该属于清朝文物,因为保存不当使得剑本身有了损坏看不到纹路以及字迹,但它仍然是文物并且还存在着小小的价值,建议上交国家。
听完此番话后的易守祥觉得:反正价值不高,而且生了锈,还不如拿回去当菜刀使,刚好家里的菜刀也没法用了。就这样,他不听专家劝阻拿着这把剑回了家。因为有铁锈,如果想要变成菜刀就必须在石头上磨。易守祥拿着剑在石头上磨完之后,他发现这把剑外观还是不错的,上面标有三个篆体字,可因为文化程度有限他也没有管那么多,拿去当菜刀使。
易守祥不知其价值,只知道剑尖与刀柄太过于妨碍他切菜,便把它们削去了。这件事慢慢地在村里传开,大家都说他不识货,明明是个古董却被他这么破坏。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到文化站的耳朵里,相关工作人员来到他家里鉴定时才发现这是一把青龙剑,因为具有很大的价值工作人员便把这把剑带了回去。
经文化站专家鉴定后表示,这把剑是清朝的红铜制作而成,其原本的价值不可估量,没有百万也有千万,但因为毁坏已经不值钱。无奈,一把上好的宝剑就因为不懂文化的易守祥而变成了废铁,除了惋惜也只剩下惋惜。事情已然这样,文化站也不好多做什么,只是训诫一下易守祥,让他以后千万不能这样做,如果遇到极其宝贵的东西损坏,那就远不止口头教育这么简单。
虽说国家对文物的重视度已经提高了,但于平民百姓而言,很多东西都已经触及到了他们的知识盲区。因为不知道所以才会有像易守祥这样的事情发生,要注重对普通百姓知识的普及,以避免再次发生这样破坏宝贵文物的事情。
不仅如此,普通百姓也应该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就算没有足够的文化但却也应有识物的能力,如果发现不似平常物品的东西则要立刻上交给国家。文物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瑰宝,是我们了解过去的纽带,有了更多文物的现世,那对国家、对人民来说都将是一笔无可言喻的宝贵财富。
所以珍惜文物爱护文物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我们也应该让传统文化能够更多地闻名于世,发扬下去,不要等到多年以后惋惜懊悔。
参考资料:
《古悠悠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