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退休之后的李善长也没有逃过朱元璋的

李善长,这是大明朝开国元勋中一个分量极重的名字,他是明太祖朱元璋麾下淮西派系的首脑,其在朱元璋的核心团队中的位置几乎可以说是无人可以替代,就连名噪一时的刘伯温在他的面前也要稍逊一筹。但是,就是这位大神一般的人物,却在晚年退休之后,以76岁高龄之际迎来了满门抄斩的悲惨结局。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的盘点一下,退休之后的李善长为什么终究没能逃脱朱元璋的屠刀!一、表面上是受胡惟庸案牵连,其实却另有蹊跷李善长被杀之时已经是完全处于退休状态,说白了了也就是一个山野间的富户,怎么就碍着当朝皇帝朱元璋的事儿了呢?按照当时给李善长罗织的罪名,是在两件事上存在知情不报之嫌。一个是丞相胡惟庸因为是李善长的老乡,当时想要和李善长联手谋反,李善长虽然没有同意,但是也没有向朱元璋告发。另一个则是大将蓝玉在塞外捕鱼儿海俘获了胡惟庸私通的沙漠使者,李善长却匿而不报。两次隐瞒不报,说明李善长徘徊观望、心怀两端,最终被朱元璋所杀。那么这就是朱元璋杀李善长的原因吗?这里有一个关键性的疑点,胡惟庸案在洪武十三年案发,到了洪武十九年才诛杀李善长满门,这前后的时间段跨度实在太长,期间也有关于李善长牵连胡惟庸案的事情曝出来,但是朱元璋却都以其功勋卓著而没有追究。前面没有追究,而后面却又追究,这是明显的矛盾,那么原因何在呢?二、李善长多次犯了朱元璋的忌讳,但不是被杀的根本原因实际上在李善长主政的后期,朱元璋便已经对其有着诸多的不满。比如李善长大肆扶植亲信,收受贿赂并插手全国五品以上官吏任免,朱元璋生病也没有去探视等等,这一系列所作所为朱元璋都没有怪罪。然而李善长在退休之后依然不知进退,甚至为了修建自家的宅邸而向汤和借了士卒三百前来充当劳工。虽然仅仅只是动用了三百士卒,但却是触碰了擅自动用军队的红线!莫不是李善长这般次次不知进退,导致其在朱元璋心中的怨恨越积越深,最终招来了杀身之祸?这样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并非是根本性的原因。毕竟前面说了李善长曾经多次被曝出与胡惟庸案有牵连,但是朱元璋都饶过了他,连涉及谋反的事情朱元璋都能放李善长一马,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能将李善长置之死地?所以这可能只是一部分的诱因,而非根本性的原因!三、还是要从胡惟庸案说起前面说了两点都不是李善长走上绝路的根源,要弄清事情的原委,我们还是需要去分析朱元璋的行为变化。那么事情还是需要从胡惟庸案说起,大家会发现自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暴发,朱元璋似乎开启了“屠刀模式”,数不清的大明重臣纷纷倒在了朱元璋的刀下,而李善长仅仅只是其中一个,既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所以,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测,李善长之死仅仅只是朱元璋诛杀重臣的共性行为中的一项,牵连十年之久的胡惟庸案实际上就是朱元璋在有意的进行扩大化,意图将这个案子牵连到每一个他想要除去的官吏身上,然后手起刀落……四、根本性的原因是政治朱元璋和李善长都是卓越的政治人物,对于政治人物的行为动机最终还是要落到政治因素上!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把胡惟庸案扩大化呢?首先我们要看到一点,胡惟庸成为了大明王朝最后一个丞相。自此之后,朱元璋彻底将明朝的“相权”进行肢解,然后以“内阁”的模式将中央集权进行了无限的强化。而在此基础上的大肆屠戮官员就更好理解了,将浙东、淮西各系盘根错节的老势力统统进行清洗,还有谁能阻止他进一步巩固中央集权呢?再往深处想一层,当时朱元璋正面着一个尴尬的“接班”形势,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年幼,眼看着今后就是主弱臣强的态势!所以,在朱元璋看来,为了江山的稳固,前期为朱标量身打造的接班团队不仅不能用了,反而是必须要进行打散重组。而李善长虽然已经退休,但是其身为淮西将领的“扛把子”,自然而然不能再活在这个世上了!明朝那些事儿全套全集1-9共9册万历十五年二十四史精选月销量¥¥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图/来源于网络文/华夏问长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607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