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夏花生之绚烂,茜草般长留芳香常梦念诗

作   者:汤治平

特邀编辑:董学仁

  (接上期)

  明天就是小闻英的生日了,你有没有什么礼物要送孩子,我帮你代买。若茜回发一个掩嘴笑脸。

  好啊!你看看有书吗?代我买几本送给小闻英。

  一会儿,若茜挑好了几本书,拍照发给我看:《绘图唐诗三百首》《草房子》《淘气包马小跳》《安徒生童话选集》。

  你很有文学眼光嘛。我又发了个吐舌的笑脸。多少钱?

  92元。

  我点开   你还买了些啥礼物?

  除了书包,还买了两双鞋,两件棉衣,一大袋学习用品,还订了个蛋糕。

  不少呢!花了多少钱?

  多。

  这么多啊!心想:没想到这小若茜,出手还真大方呢。

  还好啦!她边走路边发来语音:好不容易来一趟,又是大冬天的,就多买点呗。

  我发了个大拇指,连说:好!好!

  1月16日星期三阴

  下午2点,若茜发来三段视频,每段10秒。点开来看,第一段,若茜面带笑容给孩子们分发学习用品;第二段,孩子们冻红的小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第三段,若茜手把手教孩子使用卷笔刀,孩子紧握铅笔,若茜转动摇把,细碎的木屑雪片般飘洒在课桌上,孩子们好奇地围看着,我仿佛闻到了木屑淡淡的香味……

  我有感而发一条信息:若茜的礼物,孩子们感到好新鲜,好喜欢啊!

  若茜发来一个矜持的笑脸。

  我小时候也没用过卷笔刀,铅笔写秃了,就用菜刀削。我说。

  那也太夸张了吧?

  真的,有时还用柴刀呢。

  你们男孩子太鲁莽了。若茜跟了一个抿笑。

  下午3点多,若茜发来信息:我现在集合所有小朋友在操场上做游戏,你有没有什么祝福的话,鼓励小闻英和其他小朋友?

  我立即想了一句话,回发过去:小朋友们好好学习,长大后走出大山,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晚上,若茜在朋友圈发了和孩子们的合影:围绕在身边的孩子们笑得天真灿烂,可若茜的脸,看起来又瘦了一些。

  看你的脸好像又瘦了,是不是身体不舒服?我关切地询问。

  过了好一会儿,她回复道:可能是水土不服,吃得少的原因吧。

  她的解释似乎有理,我也就没多问,只回了一个“哦”。

  1月17日星期四晴

  10点,若茜发来信息:今天我给小闻英家送东西过来了,顺便教教爷爷奶奶使用新的电饭煲。过两天就要走了,也许这是最后一次来小闻英家,真有点不舍呢!

  不知为什么,看了这信息,我也跟着伤感起来。接着回了一条信息:走之前跟小闻英和爷爷奶奶留一张合影作纪念吧。

  翻看若茜的朋友圈,她刚发了一幅照片:小闻英望着镜头的眼神有些忧郁,是不是知道若茜阿姨要离开了,心里依依不舍呢?小闻英的奶奶上穿藏蓝色蜡染短袖衫,下着灰色筒裙,包着好看的大花蜡染头巾,手臂上戴一只闪着银光的镯子,幸福地微笑着。明亮的阳光照在若茜脸上,在斜披肩头的长发衬托下,她的脸显得更瘦削了……

  图片下方,若茜写了一段文字:前天去了趟县城,为她家买了生活用品和一个电饭煲,收到礼物的时候,小闻英的奶奶笑了!我从来不奢求自己能够改变她们的生活,只要稍微改善一下她们的生活,我就知足了。

  我回看了若茜好长一段时间的朋友圈,只字未提小闻英的爸爸妈妈。我怀着不祥的预感问道:小闻英的爸爸妈妈呢?

  她爸爸几年前去世了,妈妈后来改嫁了,一直没带她走。就爷爷奶奶照顾她了。

  这样啊。我叹息了一声。

  嗯。感觉跟电视剧里的情节一样。

  政府和学校对她家有照顾补贴吗?

  有,但不多。哎!学校自己都快撑不下去了。

  你在资助小闻英?

  嗯。两年了。

  没想到若茜一个瘦弱的小女孩,竟然心怀这样的爱心。要知道家在湖南的她,要去一趟滇南,是多么不容易啊!我对若茜的敬意又增添了几分。

  小闻英几岁呢?趁着若茜心情好,话匣子一旦打开,我想了解得更多一些。

  过完生日八岁了,嘿嘿。

  哦,读二年级?我猜了一下。

  嗯。

  你不去时,委托学校校长跟闻英联系吗?

  嗯,不过老校长快要退休咯。

  是否想过将来把小闻英接来内地上学呢?

  有想过,但我不符合领养条件。

  哦。要什么条件?

  要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没有孩子,这是基本条件。

  嗯。这条件我也不符合。我心里暗想。

  我现在能做的也就是保证她能上学。

  目前来说,这已经很好了。我心里对敢作敢为的若茜又多了几许敬佩。

  1月18日星期五晴

  上午10点过,若茜发来一段视频:一个穿戴少数民族服饰的年轻女孩和一群同样穿着民族服饰的孩子在操场翩翩起舞。

  这不是若茜吗?身着一身民族服饰,差点没认出来!只见若茜戴的帽子有她的脸两倍宽,从颜色看,帽圈应该是白银打制而成,镂空的花饰很精致。帽檐镶嵌着三排珍珠,四周彩线缀饰着五颜六色的大颗珍珠,仿佛绿叶间垂挂着串串鲜艳的红草莓。两边垂挂的流苏帽带红蓝相间,长及胸部,两朵红色绒花似两只毛茸茸的小鸡雏,十分醒目。藏青色长袖衫配同色短裙,袖口和领口镶嵌红黄蓝白紫五色彩条。小腿套穿黑白红蓝灰五色筒袜。若茜清秀的身材配上漂亮的哈尼服饰,一举手一投足,笑容款款,神采奕奕,简直换了一个人!

  若茜身旁,一个小女孩身着同样的哈尼服饰,舞姿看起来那么娴熟优雅,神情看上去那么欢快欣悦,这不是小闻英吗?

  哈尼族的传统服饰有什么特点呢?我好奇地问。

  过了一会,若茜发来一段音频:这个啊,我一时也说不清楚呢。哈尼人的衣服都是自织土布,用靛青染色做成,上衣没有领和扣,用宽宽的五色腰带扎腰。布衣一件一件套穿,里长外短能数出件数。有的哈尼人认为,衣服件数越多,服装越美,越能显出家庭的富裕。

  妇女一年四季都穿短裤吗?我看冬天她们跳舞也穿着短裤,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一会,发来一段音频:哈尼妇女一年四季都穿黑色短裤。逢年过节吧,姑娘们手上佩戴银手镯,胸前挂银链,腰两侧佩挂银片和银泡泡,走起路来叮铃铃作响,好有风韵哟!

  你跳的这个舞蹈叫什么名字呢?

  不一会,若茜发来音频:哈尼人特别能歌善舞,舞蹈种类可多啦:三弦舞、四方舞、扇子舞、罗作舞、木雀舞,最有名的听说是铓鼓舞。我今天学跳的是拍手舞,又叫咚吧嚓,好学,跳起也欢快。

  我对神奇的哈尼文化,对西双版纳那片神秘的土地更加神往了。

  1月19日星期六阴

  早上,看若茜的朋友圈,写着:明天就要走了,最后一次到小闻英家来看看,爷爷和奶奶热情地留我吃午饭。我自告奋勇帮忙煮饭,虽然不好看,但也不难吃。

  照片上,若茜坐在铁锅旁,挥动铲子在炒菜,锅下的木柴燃得正旺,似乎能听见火焰升腾的呼呼声和火星迸裂的噼啪声……

  若茜要离开勐腊了?

  嗯哪,明天就回老家过年啦!要我带什么礼品给你吗?

  我想了想:礼品不用,学一首哈尼歌谣唱给我听听吧。

  好啊!晚上录好了发给你。

  晚上,若茜果然发来她学唱的哈尼民歌。虽然听不懂歌词,但感觉旋律十分优美。

  过了一会,若茜发来信息:这是哈尼青年男女喜欢唱的情歌《阿妹再傻也知甜》,前一段是男青年唱,后一段是女青年唱。我写了歌词的大概汉语意思,你对照着听吧。

  我听着若茜的歌声,在心里默念那译成汉语的情意绵绵的歌词:

  金黄谷穗沉甸甸,

  雀鸟飞来团团转。

  阿哥一唱风传情,

  我要阿妹坐身边。

  杨梅一出红满山,

  画眉再傻也知鲜。

  阿哥山歌飞出口,

  阿妹再傻也知甜。

  1月26日星期六雾

  清晨,我从睡梦里醒来,习惯性地拿起手机。点开   现在的年轻人,怎么说拉黑就拉黑了呢?

  我披衣起床,从电脑里调出与若茜交流的文字记录,从头至尾重读了一遍。短短十来天,不知不觉,竟然记录了近七千字。

  读完文稿,我仿佛从一场梦中醒来,脑海里萦绕着一连串疑问:若茜究竟是谁?真有其人吗?她和我联系有什么目的?她为何要远赴千里去看望素昧平生的小闻英?又缘何不辞而别,骤然消失?

  1月29日星期二雾雨

  夜灯初上时分,冒着蒙蒙细雨刚回到家,   立点通过。

  你是安翁老师吗?对方问。

  是啊。

  你记得若茜吗?

  当然啰!我急切回复,仿佛在茫茫大海漂浮的人看到一根稻草游来。

  我是她的好朋友,就是陪她到西双版纳的萧晓。

  哦,若茜怎么突然失联了?

  她住院了。对方改成语音:不想给朋友带来伤感,包括你,所以没说明情况,跟你道别。

  病情严重吗?我急切询问。

  嗯。其实查出来一年多了。失恋后,她曾想过轻生。我和好友多次劝慰,她才来到勐腊希望小学。可能气候不适,加之过度劳累,病情加重了,医院。

  能康复吗?我急切追问。

  隔了差不多一分钟,仿佛隔了一个世纪那么久,萧晓才发来一个流泪的脸。

  若茜让我转告你,她很喜欢你朋友圈里以少胜多的漂亮图片和优美的配图诗文。你送的生日礼物小闻英也很喜欢。

  可以去看她吗?我急切表达心愿。

  她不愿意任何人看到现在的样子,包括我。但……萧晓顿了一下。

  快说啊。我急切催促道。

  但她有一个小小愿望。

  什么愿望?

  她希望你能为她写一首诗,将来镌刻在墓碑上。

  我的心沉了一下,像被重锤猛敲了一记!

  1月30日星期三雨夹雪

  还有五天过年了。天气虽然出奇的冷,但小区门口悬挂的大红灯笼,街道两边璀璨的火树银花,商场饭店传出来欢快喜庆的拜年歌声,让人感受到一丝温暖,一份浓郁的年的氛围。

  然而,昨晚一夜未眠。脑海里满是和若茜交往小半年来的情景——那些熟悉的文字、动听的语音、漂亮欢快的视频,以及她青春靓丽的样子。

  四行诗的腹稿,成了又改,改了又否,直到天将放亮才定稿——

  若夏花生之绚烂,

  茜草般长留芳香。

  常梦念诗和远方,

  青春笑定格滇南。

  28个字,仿佛28粒珍珠,好比28颗玛瑙,将镶嵌在一方光滑簇新的碑石上,也镶嵌在我大理石般墨色沉重的心底。

  (全文完)

原文标题《勐腊的心愿(小说·下)》,刊载于年6月14日中国青年作家报

审核:杨月

复核:周伟

点击图片订阅特种纸制的中国青年作家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70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