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小泉事件思索现在的品牌发展

白癜风医院为您一查到底 http://pf.39.net/bdfyy/bdfjc/index.html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客户买了“张小泉”的菜刀,结果拍蒜的时候,刀柄断掉,客户向客服进行反馈,结果客服回复‘菜刀不能拍蒜’,然后事情就开始了发酵。

这里面有三个问题:

1:常规认知的冲突

中国式厨房,基本是一把菜刀完成所有的事情,切菜,切肉,切面条,剁骨头,拍蒜,拍黄瓜等等,自古以来都是这样,所以如果一把菜刀竟然拍蒜都能断掉,潜意识里,肯定会第一时间想到刀有问题。但是客服的回复完全超出了默认认知。

2:客服的不专业

客服大概率可能是95后,可能也不会做饭,不知道中国式菜刀应该要发挥的作用,试想,如果客户购买之前,你提前告知客户,菜刀不能拍蒜,还会有多少人购买?出了问题,直接用一个匪夷所思的答案回复客户,我要是客户,也会第一时间觉得客服是脑子有坑吧?这个时候客服应该是要用专业知识,从菜刀的材质上说明拍蒜可能出现的问题,但好像没有。

3:产品介绍用词过于专业

现在的刀具,已经基本都是钢制刀具了,以前是铁质刀具,两者的区别在于含碳量的少多,含碳量越高越锋利,当然也会更脆,作为厨房用品,菜刀是不是含碳量越高就越好,这个我说不上来,毕竟作为普通家庭,一般的铁刀对我来说绰绰有余,商家在介绍上面一定要尽量用通俗化的词语说明,专业名词普通人是看不懂的。

如果这个时候,客服给客户更换了菜刀,我相信这个事情基本也就销声匿迹了,对于品牌来说,不会有任何影响,只是没想到,后面更奇葩的事情发生了。

自张小泉总经理发言后中国人切菜方法不对,说米其林餐厅都不是这样用刀的,事情就真的热闹了,几千年来,中国一直都是这样用菜刀的,合着到你这里,中国人几千年用刀的方法都不对了?

按照总经理的说法,张小泉每一把刀有没有详细的使用说明?有没有明确说明每一把刀只能做什么?如果有,那是使用者使用不当,如果没有,那就是你菜刀品质不过关,不能用你的理解去挑战大众的常识。

“张小泉”作为四百年老品牌,历经各种继承者,现在的幕后大佬是上市公司富春控股,在他们眼里“张小泉”只是一个品牌名字,只是一个可以盈利的品牌,能赚钱,“张小泉”三个字就有价值。

说到这里,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国内为什么很难出品牌了?

细数国际上知名的大品牌,大部分都是最近多年来成立的,更早的不是没有,只是少,而且国际品牌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基本都是以创始人的姓氏作为品牌名称。

为什么会这样?

产品要是出现问题,首先丢人的就是创始人/家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明确责任人,不管用什么借口,反正都是你创始人/家族的错误,自然而然会用心去做,任何一个环节都恨不得亲力亲为,东西自然做的好。

而如果品牌运作完全是第三方,与曾经的创始人没有任何关系,那么品牌只会沦落为盈利的工具,做的好,皆大欢喜,做不好,运营方卖掉或者走人,换一个品牌继续做,试问,产品真的会做好么?服务真的会做到位么?这样的品牌真的可以做几十年?上百年么?

所以品牌和品牌还是有区别的。

以前的品牌是希望别人能够记住自己的产品和别人不一样,现在的品牌是为了告知别人我不是小作坊,所以东西贵,从而提升产品价格。从最初的出发点上来说,初心就已经不一样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67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