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朱元璋挥向功臣的屠刀时,傅友德的表现
在明太祖朱元璋赖以起家的功臣团队中,傅友德是非常特殊的一个。他虽然也是淮人,但并非所谓“淮西老兄弟”,相反入伙的时间相对较晚。但就是这么一个起点不高的人物,却后来居上,其立下的战功之多、成就之高,在明军中也许仅次于徐达、常遇春。其实傅友德很早就参加了红巾义军,先后追随过徐寿辉、明玉珍、陈友谅等人,但都不得重用,始终没有脱颖而出的机会。直到朱元璋收取安庆,欲攻江州而定鄱阳时,傅友德才率部投奔,并从此有了如鱼得水的感觉。
最初他被分配到明军头号战将常遇春麾下,在征战江淮、稳固后方地盘的历次战事中,傅友德表现得神勇非常,短时间内就从一个基层小校、晋升到指挥使、再到江淮行省参知政事,成长为一个方面重将。这其中无论是和陈友谅的生死对决、还是吞并张士诚的关键之战,傅友德都发挥了突出作用,也得到了朱元璋的信重,并得以成为徐达的副手、随之北伐蒙元。在收复太原之战中,他大败元军名将扩廓帖木儿,横扫整个山西。之后又乘胜追击,挺进陕甘,让元军闻风丧胆。
如果说上述战事中,傅友德统领的主要是一支偏师的话,那么从灭蜀之战开始,他的地位就逐渐上升到了战略层面。此战他首先收复汉中,从西面迫近成都、牵制了蜀军主力,这才给了征西将军汤和与廖永忠直逼明夏首府重庆的机会,并最终一举灭蜀。在洪武五年,明军三路出击,征讨残元余孽的军事行动中,其他两路都颗粒无收,唯有傅友德七战七捷,一路打穿了河西走廊,其战果之丰令全军震动。而以他为主帅的平定云、贵之战,代价不大、成果稳固,使得这一区域从此成为华夏不可动摇的核心领土。
作为将帅的傅友德,东征、北伐、平西、镇南,其活动足迹之广不仅是明军将领之最、就算在整个华夏军事史上也算罕有。而且他还善于培养军事人才,像沐英、蓝玉等大明第二代核心将领,都是在他提携下成长起来的。所以洪武十七年,傅友德就得到了颍国公的封号,成为大明最顶级的勋贵,时人大都认为单论军功的话,他应该仅次于徐达和常遇春。不过这样一位功高盖世的名将,最终还是不得不面对君主的猜忌,并且以最刚烈决绝的方式、保持了自己的尊严。
洪武二十七年的一天,朱元璋在宫中宴请群臣,突然指着殿旁侍卫的一位小将一声呵斥,因为此人竟敢不用剑囊将佩剑收束起来,坏了宫中规矩。而这个倒霉的小将正是傅友德之子傅让,这一变故让正坐在席中的傅友德心不在焉,在桌上竟然“未尽一蔬”。天子赐宴、臣子却拒绝进食,说起来这就算是“大不敬”了,朱元璋也以此怒斥傅友德,并让他好好管教自己的儿子。但傅友德却被皇帝咄咄逼人的态度激起了胸中戾气,于是他大踏步走到殿外、很快就手提一颗鲜血淋漓的头颅回来、掷于殿上,正是儿子的首级。他大声向朱元璋吼道,你不就是想要我父子的头颅吗?现在我自己拿来给你。于是这位战无不胜的老将就此被赐死,其实在他的老下级蓝玉被族诛后,朝廷内外都知道他早晚难逃一劫,如此刚猛的给皇帝摆上一道,正符合这位老将的指挥风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584.html